• 1
  • 2
  • 3
  • 4

首页 / 教程

电脑cpu中国落后几年(我国cpu历史及发展现状)

2023-09-23 18:12:00

电脑cpu中国落后几年(我国cpu历史及发展现状)

1. 我国cpu历史及发展现状

cpu的演变历史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1阶段:

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基本特点是采用PMOS工艺,集成度低(4000个晶体管/片),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都比较简单,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指令数目较少(20多条指令),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μs,用于简单的控制场合。

第2阶段:

第2阶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它们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

第3阶段:

第3阶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3代,其特点是采用HMOS工艺,集成度和运算速度都比第2代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指令系统更加丰富、完善,采用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段式存储机构、硬件乘除部件,并配置了软件系统。这一时期著名微机产品有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第4阶段:

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其特点是采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高达100万个晶体管/片,具有32位地址线和32位数据总线。每秒钟可完成600万条指令(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MIPS)。

第5阶段:

第5阶段(1993-2005年)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5代。内部采用了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并具有相互独立的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随着MMX(Multi Media eXtended)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微机的发展在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跨上了更高的台阶。

第6阶段:

第6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6代。“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

2. 我国cpu的发展历程

制造工艺的微米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制造工艺的趋势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发展。密度愈高的IC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主要是靠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从而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耗降低,器件性能得到提高。芯片制造工艺在1995年以后,从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5微米、0.13微米、90纳米、65纳米、45纳米、32纳米、22纳米、20纳米,一直发展到目前最新的7纳米(商用)。

提高处理器的制造工艺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更先进的制造工艺会在CPU内部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使处理器实现更多的功能和更高的性能;更先进的制造工艺会使处理器的核心面积进一步减小,也就是说在相同面积的晶圆上可以制造出更多的CPU产品,直接降低了CPU的产品成本,从而最终会降低CPU的销售价格使广大消费者得利;更先进的制造工艺还会减少处理器的功耗,从而减少其发热量,解决处理器性能提升的障碍.....处理器自身的发展历史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先进的制造工艺使CPU的性能和功能一直增强,而价格则一直下滑,也使得电脑从以前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变成了现在所有人的日常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

总体来说,更先进的制成工艺需要更久的研制时间和更高的研制技术,但是更先进的制成工艺可以更好的提高中央处理器的性能和节省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以便降低售价。

3. 我国cpu的发展现状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自此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征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放弃单纯追求提高运算速度的技术政策,确定了发展系列机的方针,提出联合研制小、中、大三个系列计算机的任务,以中小型机为主,着力普及和运用。

从此,中国计算机工业开始有了政策性指导,重点研究开发国际先进机型的兼容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和发展微机。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又陆续研制出256和1024位ECL高速随机存储器,后者达到国际同期的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国际计算机行业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IBM公司于1981年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从此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PC机的出现得益于中央处理器的价格不断下降和速度不断提高。

我国及时把握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在1983年2月召开的全国计算机协调工作会议上,把生产IBM PC兼容机定为发展方向,因当时没有任何设计图纸可供参考,完全靠自己进行摸索。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87和1988年,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和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2008年,联想集团的“深腾”系列运算速度每秒106.5万亿次,目前的神威-Ⅱ,运算速度每秒300万亿次。 可以说,我国的计算机事业目前正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迅猛发展,相信在未来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成就。

2009年我国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天河一号”计算机问世,它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个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截至2010年10月,在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升级完成之后,已经超越美国制“美洲豹”超级计算机而跃居成为世界运行速度最快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4. 我国cpu历史及发展现状分析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对命令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5. cpu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电子元器件中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常用的是放大器或电子控制开关。晶体管是调节计算机、移动电话和所有其他现代电子线路运行的基本构件。由于晶体管的快速响应和高精度,它可以用于各种数字和模拟功能,包括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振荡器。晶体管可以独立封装,也可以在很小的区域内封装,可以容纳1亿或更多晶体管集成电路的一部分。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CPU中有多少个晶体管?

历代CPU晶体管的数量

摩尔定律,也就是说,当价格保持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提高一倍。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性理论,而不是一种自然理论。但根据过去40年来CPU发展的历史,这一理论接近精确。

2000年,奔腾4威拉米特,生产工艺为180nm,cpu晶体管数量为4200万。

2010年推出的Corei7≤980X,制作工艺为32 nm,晶体管数量为11亿6999万9999个。

2013核心i7 4960X,制造工艺为22 nm,晶体管计数为18.6亿。

有关近年来CPU的详细数据

1999年2月:英特尔发布奔腾III处理器。Pentium III是一种1×1平方硅,有950万个晶体管,采用Intel 0.25微米工艺技术制造。

2002年1月: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推出,高性能台式电脑可以实现每秒22亿次循环操作。它使用英特尔的0.13微米工艺技术生产,包含5500万晶体管。

2003年3月12日:英特尔Centrino移动技术平台诞生于笔记本电脑,包括英特尔最新的移动处理器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该处理器基于一种新的移动优化微体系结构,使用英特尔的0.13微米工艺技术生产,包含7700万个晶体管。

2005年5月26日:英特尔的第一个主流双核处理器,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诞生于使用英特尔领先的90 nm工艺技术生产的2亿2999万9999个晶体管。

2006年7月27日: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诞生了。该处理器包含超过2.9亿个晶体管,采用英特尔65纳米制程技术,在世界上几个最先进的实验室中生产。

2007年1月8日:为了将四核PC的销售扩大到主流买家,英特尔发布了英特尔酷睿2四核处理器和另外两个四核服务器处理器,用于台式计算机,处理能力为65纳米。英特尔酷睿2四核处理器包含超过5.8亿个晶体管。

6. 我国cpu历史及发展现状如何

1、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在1946年到1956年。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占地170平方,150KW。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第二个发展阶段是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在1956年到1964年。

3、第三个发展阶段是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在1964年到1970年。

4、第四个发展阶段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是1970年至今。

7. 中国cpu的发展

cpu一年更新换代

一年换代一次

CPU的更新换代速度比CPU的运算速度都要快,像极了“下饺子”,可谓是一年更新一代,每更新一代,其性能就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我们不知不觉中,inel处理器已经发展到第12代技术了,前几个月花高价钱组装的最新技术和最高配置电脑的朋友们又面临着追U的现实处境了,顿时感到“一头雾水”,短短几年了,intel处理器从第2代技术开始像“开火车”一般高速前进,一直“开”到了第12代技术

8. cpu发展简史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3年,但是经过毛泽东时代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被拉大了”,而是缩小了。2002年8月10日,我国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此后龙芯二号问世,龙芯三号也正在紧张的研制中。龙芯的诞生,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垄断,结束了中国近二十年无“芯”的历史。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国计算机史

外文名Chinese computer history

应用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

9. 我国cpu历史及发展现状图

早期CPU(286~486时代)的核心电压与I/O一致,通常为5V,由于当时的制造工艺相对落后,以致CPU的发热量过大,导致其寿命缩短。

不过那时的CPU集成度很低,而目前的CPU集成度相当高,因此显得现在的CPU发热量更大。随着CPU的制造工艺提高,近年来各种CPU的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目前台式机用CPU核电压通常为2V以内,笔记本专用CPU的工作电压相对更低,从而达到大幅减少功耗的目的,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CPU发热量。

而且现在的CPU会通过特殊的电压ID(VID)引脚来指示主板中嵌入的电压调节器自动设置正确的电压级别。

10. 中国cpu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情况

智能手机使用到的处理器主要应用纳米技术制造。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基于原子、分子层面制造物质,操作和加工纳米尺度(一般指小于100 nm)材料或器件的科学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为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英特尔中国处理器美国时代微处理器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