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首页 / 教程

明朝冯胜简介 | 被忽略的武将,没有他哥的建议,朱元璋难成帝业

2023-09-23 23:05:00

冯胜,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与兄长冯国用都爱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明太祖攻战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一同归附,受到重用。冯国用累立军功,升至亲军都指挥使,去世后由冯胜袭其官职,典掌亲军。


(冯国用 形象)

想要了解冯胜,我们要先聊一聊他的哥哥冯国用。

冯国用,濠州定远人,和同是濠州出身的朱元璋同志也算是半个老乡。

由于和朱元璋的直线距离比较近,所以冯国用来投奔朱元璋是迟早的事儿。

冯国用当然也早就听说了江湖上有朱元璋这么一号狠人,所以很快由乡里出发,投奔到了朱元璋的麾下。

当然,冯国用不是自己来的,还带着自己的弟弟冯胜。

国用其人,还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武夫,这人性格儒雅,儒冠儒服,十分斯文。

朋友们,如果是武将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可能还不是很稀罕,因为这个时候,他手底下已经有了徐达,常遇春这样的SSR武将,但这种有文化的儒将来投,那朱元璋可就得高看一眼了。

别的不说,这个时节,李善长和刘基可都还没来投奔呢,冯国用来到自己账下,岂不就是自己的首席智囊?

于是,朱元璋开门见山地询问了他接见每一个谋士时都会问的一个问题:

先生,我如何才能平定天下?

朱元璋后来问李善长的时候,李善长说应该学刘邦。

朱元璋后来问刘基的时候,刘基说应该先平定陈友谅,再收拾张士诚。

朱元璋问朱升的时候,朱升说出了那一句经典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而当朱元璋把这个问题抛向冯国用的时候,冯国用也不含糊,当即表示:

《明史》: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足下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不能每天瞎晃了,而应该找一个立身之所,我看金陵城(南京)那旮沓就不错,所以你只要拿下金陵,以金陵为根据地,四方征战,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儿。

并且,冯国用还十分贴心地提示朱元璋,格局要大,不能贪婪钱财女色,而要倡导仁义,这样才能取得天下。

(朱元璋 形象)

这样的一段话,实在是让处在迷茫之中的朱元璋有点振聋发聩,朱元璋十分满意,不仅接收了冯国用的投诚,还干脆把冯国用留在了身边,让他统领亲兵。

所谓亲兵,就是朱元璋的嫡系部队,抑或是说最亲近的兵种,把如此重要的一支部队交给冯国用来统领,足见朱元璋对其重视程度。

不过很可惜,这个称得上有远见,能打仗,智力高的优秀将领,天不假年,到至正十九年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冯国用一死,朱元璋没有犹豫,他立刻把冯国用的弟弟冯胜提拔了起来。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又说长兄如父,你哥冯国用都那么猛了,你这个当弟弟的,应该也是有点本事的。

冯胜,原名叫做冯国胜,后来改成了冯胜。

《明史》: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

和哥哥冯国用一个样,冯胜也是个练家子,熟读兵书,胸有韬略,打小就志向远大,想要干一番大事儿。

冯胜被朱元璋提拔起来的时候,元末明初的群雄鏖战,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

那时节,江南有张士诚,但可惜张士诚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浙东有方国珍,可方国珍首鼠两端,优柔寡断,始终难成大器。

巴蜀有明玉珍,但明玉珍志向不大,只想守成,没有开拓进取,一统天下的野心。

所以算来算去,虽然枭雄人物很多,但朱元璋真正的对手,只有那个盘踞在两湖的陈友谅。

(陈友谅 形象)

为了击败陈友谅,朱元璋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手,是朱元璋找来了自己的部下康茂才,让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了一封诈降信,信中,康茂才表示自己在南京城外驻防,可以半夜偷偷打开城门,你陈友谅偷偷带兵进来,咱们里应外合,杀他朱元璋个人仰马翻,岂不是美滋滋?

诈降这一招,属于是兵行险招,有可能好使,有可能不好使,加上陈友谅这个人本来就十分狡猾,所以大家都认为,陈多半不会上当。

的确,陈友谅这个人狡猾且多疑,一般人给他写诈降信,他是绝对不会上当的,但这次写信的康茂才不是一般人,他和陈友谅打小就认识,两人又是好朋友,还是好哥们,情谊非比寻常,所以收到信件后的陈友谅毫不怀疑,立刻带兵就出发了。

史书上对这一幕的记载,十分滑稽。

陈友谅喜不自胜,率领精锐直抵南京城下,只见黑压压一片,不见人影,也不见火光,陈友谅有点着急,立马站在军中,连呼:

老康!老康!你在哪里?

黑夜沉默,无人作答,陈友谅心下大惊,自知上当,连忙率军后撤,结果大军退到一个叫做龙湾的地方,被提前设伏的常遇春和冯胜杀了个人仰马翻。

第一手准备得逞,那么接下来的第二手准备,就是那场堪称中世纪规模最大的水战——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很经典,很复杂,但如果想要简单来讲,也很容易。

兴许是当年在张士诚手下上班的罗贯中更新比较慢,所以导致陈友谅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导致他和朱元璋作战的时候居然搞了一招铁索连舟,把自己的战船全都用铁链子连了起来,结果被朱元璋一顿火攻,烧了个灰飞烟灭。

滔天巨浪之下,熊熊烈火之中,冯胜率领所部奋勇杀敌,战功卓著。

(鄱阳湖之战)

不过,即便是功勋卓著,冯胜在当时,还是有点缺乏知名度。

但其实,这不仅仅是冯胜会面临到的情况,也是朱元璋手下诸多武将们的窘境。

你比如,汤和老成持重,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朱文正少年天才,擅长守城,曾经在洪都之战中以两万抗拒六十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神话。

再如,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文武双全,不仅打仗很有一套,还是一名深谙学理的儒将。

余下的如邓愈,蓝玉,郭英也都不是吃素的,但无一例外,他们的光芒,都被两个人所笼罩了。

这俩人,一个叫徐达,一个叫常遇春。

昔我中山王,勋德才望,终始纯懿,大出韩信之右。

昔我开平王,遇春沉鸷果敢,出则摧锋,入则殿后,未尝败北。

两位仁兄实在厉害,把这剩下的一票人的光芒,全都抢走了。

如果说在前洪武时代最璀璨的将星有两枚,那么这两枚一定是徐达和常遇春,但如果说后洪武时代最璀璨的将星也有两枚的话,那么这两枚一定是蓝玉和冯胜。

蓝玉就不用多说了,捕鱼儿海的建功立业,横扫大漠的战争神话,无时不刻都在昭示着这位后洪武时代勇将的威名。

相比蓝玉的一战成名,冯胜比较喜欢稳扎稳打。

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二十年,冯胜平定山西,陕西,北伐也屡立战功,在辽东战场更是大放异彩,职级步步攀升,已经混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然而,就在冯胜刚刚抵达人生巅峰的时刻,朱元璋却突然解下了他的所有兵权,并且把他赶到了安徽凤阳养老去了。

史书中对这一段的记载是:

《明史》: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从此之后,冯胜同志再也没有掌握过兵权。

(冯胜 形象)

我们知道,大明开国之后,冯胜被封为了宋国公,他的封地,是在河南。

所以就算是要把冯胜打回原形,也应该是让他回河南度日,为啥把他迁徙到了凤阳,也就是朱元璋自己的老家呢?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冯胜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一个儿子。(周王朱橚)

而周王的封地,恰好是在河南开封。

该说不说,自打两家结了亲家之后,我们的女婿周王还有事没事儿就跑去找岳父冯胜聊天。

这样的行为,在朱元璋看来,无疑是危险的。

你身为皇子,天天和手握兵权的岳父冯胜来往,你俩是不是想搞事儿?你还有没有把我这个亲爸爸放在眼里?

《剑桥中国明代史》:冯胜的被疏斥可能是皇帝疑心这名王子与这位将军之间存在着危险的军事联盟。

基于这个原因,朱元璋不仅褫夺了冯胜的权力,还把他放到凤阳看管了起来。

如果远离权力,在乡间了此余生,也就算了,但偏偏帝国的继承人太子朱标一朝病逝,年幼的皇长孙朱允炆成为了储君,这么一来,曾经功勋卓著的两员悍将蓝玉和冯胜,对皇帝来说则更加危险了。

咱这个小孙子,能镇住这俩人么?

咱能把这俩开国功臣留到建文的时代么?

《明史》: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

很显然,朱元璋认为不能。

所以,为了给孙子铺路的朱元璋很快发动了骇人听闻的蓝玉案,诛灭了蓝玉等一大批文臣武将,而这些武将,都是老皇帝认为,是朱允炆未来所不能统御,或者对建文朝廷有所威胁的。

这其中,就包括赋闲在家的冯胜。

当年也是百战的骁将,当年也是热血的少年,只可惜如今物是人非,一切都结束了。

如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马尔克斯所说:

宿命让我们隐遁无踪。宿命让我们隐遁,也让我们无处可逃吧。其实宿命也就罢了,宿命感才是最恐怖的。

不知道,在漫漫长夜,在人生路上,冯胜有没有一刻钟,感知到了自己的宿命呢?

武将之战时代张士皇帝中国

  • 1
  • 2
  • 3
  • 4

最新内容

手机

相关内容

  • 1
  • 2
  • 3

猜你喜欢